防靜電無塵室專家


免費熱線電話:400-606-9458
關于創選寶

創選寶資訊

公司新聞

首頁>創選寶資訊>

疫情下中小企業減收近7成,復產指數遠低于復工指數

[點擊量:1929][來源:創選寶防靜電專家(iziwu.cn)]

2020-05-09

中國經濟隨著企業復工復產重新開啟,但恢復起來依然是個漫長的過程。2月末,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互聯網金融實驗室、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產業金融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智慧金融研究中心、北京道口金科科技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課題組,對復工復產后中小微企業恢復情況進行分析。

“那時候,全國的疫情防控還是非常嚴格,很多地方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經營情況非常嚴峻,所以我們想研究關于中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的真實情況。”課題組負責人北京道口金科科技有限公司CEO袁偉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研究的出發點是希望從量化的角度分析,中小企業究竟在疫情中受到怎樣的影響,以及恢復情況如何,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

數據來源于道口金科這幾年搭建的星河企業大數據平臺,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道口金科一直在做數據積累,圍繞企業各方面的數據,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對企業的認知圖譜。

中小企業減收近7成

課題組運用企業營業收入這一核心指標,選取2019年營業收入在1億元以下的企業作為研究樣本,覆蓋全國除港澳臺的31個省份和直轄市,涵蓋國家統計局的19個行業分類。

按照定義,年營業收入在5000萬元以下的企業為中小微企業,占樣本總數的97.2%,總量為百萬量級,通過對包括稅務、發票、支付、工商等多個脫敏后的企業經營類數據進行分析,量化中小微經濟的恢復情況。同時,利用“營業金額”這一指標構建“道口中小微經濟恢復指數”,將月度中小微企業經營活動營業總額和去年同期的數據進行同比。

“為什么我們要專注于中小微企業?因為對中小微企業數據層面的研究是比較缺失的,而在疫情這種宏觀外生沖擊下,中小微企業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博士后研究員李鵬飛說。

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在整體水平上會使得中小微企業收入降低 69.5%。盡管在課題立項時有主觀方面的預期,看到結果那一瞬袁偉還是驚訝了,“2月初的數據值特別低,影響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因為當時有些媒體也發布了復工指數,但數據顯示,復產指數要遠低于復工指數。”

隨著對動態的恢復過程進行研究,課題組發現與2月份的恢復程度相比,3月份環比增長特別快,增長了141.4%,3月份的道口中小微經濟恢復指數上升至41.1%。課題組分析,應該是疫情得到控制后,各地逐漸實現復工復產并出臺各項政策的結果,“所以現在我們正在期待4月份的結果,看是不是比二三月份的彈性恢復更強。”袁偉說。

更大的意義在于,由于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多個企業扶持政策,不同地區扶持的先后順序,扶持的程度也不一樣,“所以道口中小微經濟恢復指數”可以精確測算各個地區、各個時間段,針對不同行業企業的恢復情況,對目前一些政策落地效果進行評估,為相關部門發布政策提供建議和參考。

結果顯示,從地區來看,疫情沖擊對湖北、湖南等地的中小微企業收入的影響最為嚴重。從行業來看,住宿和餐飲行業、建筑業、教育業、房地產業、制造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的中小微企業收入受疫情的負面影響最大。

李鵬飛分析,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行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極度依賴于線下開展業務的行業企業,如餐飲、教育、住宿、旅游等行業;另一類是供應鏈復雜,特別是涉及外貿的外向型的企業。此外,產業結構也會對地區經濟恢復造成影響,產業鏈某些環節斷掉后,可能整個鏈條都會受到影響,比如長三角制造業較發達的地區,經濟恢復可能相較于西部地區較慢。

謹防“倒閉潮”

“雖然復工復產提速,但中小企業‘倒閉潮’的風險仍大概率存在。”在4月初的一篇文章中,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龍發出這樣的警示。

陳龍認為,近些年來,中國許多中小企業本來掙扎在破產邊緣。在這次疫情對供需兩端的沖擊下,其困難加重,面臨倒閉的風險。“雖然中國各地全面復工復產的速度比較快,但威脅中小企業倒閉的因素仍存在。”

陳龍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一方面人工等成本繼續累積;另一方面,需求減少,帶來的經營不佳,表現為客戶少、無訂單、難盈利,使其經營收入難以彌補其成本,“顯然這種狀況不能長時間持續。如果經營狀況無法改善,其中的部分企業必然倒閉。”

此前有學者指出,復工復產后,中國企業面臨的壓力從供給端轉為需求端。對此,陳龍認為,需求不足,確實是導致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后生存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了需求,客戶、訂單減少,就意味著減少了企業的經營活動,業務和營業收入必然減少,進而威脅企業的生存。但也不能忽視供給端的成本問題,人工、租金等成本費用疊加,同樣也會導致企業倒閉。這兩個方面密切相連,不能割裂開來。

  在道口金科的數據中,一個重要指標是活躍企業數量,通過觀測每個行業每個地區活躍企業數量和去年相比是否有劇烈變化,了解有多少企業正在恢復經營,反之則是沒有恢復經營的企業。通過將活躍企業數量和營業收入數據相比,發現兩者在規模上呈現出一致的結果。據袁偉介紹,目前課題組也正基于經營數據來分析倒閉企業,因為從工商信息來看,很多企業即使沒有注銷,卻已經倒閉了,其經營數據體現為不活躍狀態,但尚未獲得完整確切的數據。

“目前,最應該警惕的,是兩類中小企業的倒閉潮,一類是外貿制造業中小企業,另一類是服務業中小企業。”陳龍表示,受海外疫情影響,未來一兩個季度中國外需可能同比大幅下降,一旦外貿制造業中小企業產業鏈斷裂,短期就很難恢復,如果出現外貿倒閉潮,將可能導致1500萬~1800萬人的失業。而服務業中小企業即使復工,由于消費低迷、產業鏈傳導、成本增加、資金占用等因素,實際經營困難將會持續加大。

“如果一旦出現上述兩種情況的“倒閉潮”,將會給我國經濟、就業、社會穩定等帶來重大負面影響,并危及國內的制造業產業鏈及其地位。”陳龍說。

就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的當天,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六保’的關鍵,就是保中小微企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將以工商登記注冊為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市場主體統稱為中小微企業。2018年數據顯示,注冊為私營企業的單位數為3143萬戶,就業人數為2。 2億,個體工商戶7300萬戶,就業人數1。 6億。

數據顯示,中國當前勞動力人口大約8億,其中就業人員約7.7億,包括農業就業2.01億人和非農就業5.7億人。而私營企業與個體戶提供的就業人數就達3.8億,占全部非農就業人口的66.7%。

“小微企業創造工作崗位,為員工提供收入,按其比例,是經濟的基本盤。基本盤動搖,其他政策事倍功半。”陳玉宇認為,疫情期間突然停擺,最受傷的是這66.7%的非農就業人口和企業主,他們同時也是大眾消費的主力軍。“所以中國無論出臺怎樣的刺激政策,都不能讓這加起來一個多億的中小微企業缺席。”

而且,在陳玉宇看來,如果能夠出臺相關政策幫助這些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六保”中至少解決了“四保”,事半功倍。

涉企政策:救助還是扶持

為了幫助中小企業紓難解困、渡過難關,中央出臺諸多政策,涉及財稅、金融、社保、外貿、就業等多個方面,在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秦志輝將這些政策概括為“減、增、降、緩、服”五個字。

其中,“減”就是減稅費。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出臺了減免增值稅的政策,同時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以及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免收收費公路的通行費等措施。“增”主要是增信貸。解決企業的資金流、流動性短缺問題,通過3次降準、再貸款再貼現向金融機構提供了3.55萬億元低成本資金,用于向企業發放低利率貸款。

“降”主要是降成本。包括降低人工成本、房租成本、物流成本、資金成本以及用電、用氣、用水等生產經營性成本,都有具體規定。“緩”主要是緩期限。截至3月底,已對8800億元企業貸款本息實行延期。另外還延長交通運輸和餐飲住宿等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緩繳住房公積金。“服”則主要是優化服務。

今年2月,中央和地方政府發布了較多涉企政策,李鵬飛當月曾做過問卷調查,約75%的企業認為,各項政策優惠政策并沒有緩解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在他看來,之所以2月份會有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因為政策剛出臺,企業對政策還存在信息摩擦,各地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比較分散,各地落地準則也不同,企業不知道自己是否達到門檻,未去申請,政策效果自然會有偏差。

此外,一些政策出臺的過程中,也確實沒有惠及到所有的中小微企業,尤其是銀行貸款有天然的商業屬性,自然會找風險比較小,還款率比較高的一些企業,很少能涉及到微型企業,這是一種市場選擇的結果。

陳玉宇認為,涉企政策難以惠及中小微企業的主要原因是對企業的界定不明,難以精準施策。而且多數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并非納稅大戶,往往被地方政府忽略。

“但他們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關乎中國經濟的活力和社會穩定,在平時或許不起眼,在經濟困難的時候則會突顯。”陳玉宇建議,中央應出臺一攬子更加強有力的宏觀政策,對沖疫情帶來的損失和風險。而在這一攬子政策里,一定也必須應有專門針對3000多萬私營企業和7000多萬個體工商戶的政策安排。

首先應在政策、法規、宣傳口徑各方面給予中小微企業及時、大膽的鼓勵,提振企業信心。其次,對于這些企業,應施以短期的救助政策,直接給予資金支持,比如補貼一個季度的工資,減免稅費政策可以考慮1~2年。“只要企業渡過這段難關,員工能有穩定的收入,就擁有了消費的能力,財政的乘數效應才得以發揮。”再次,新基建的一些項目,也可以分一部分給中小微企業,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此外,貨幣政策和特別國債也可以向中小微企業傾斜。

“最關鍵的,趁這個機會補足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過粗的問題。小微企業無論從生產角度、消費角度,還是普惠角度,都是啟動整個中國經濟的大抓手。”在陳玉宇看來,大部分企業的生存危機并非因為經營不善,而是外部環境導致,財力的幫扶不僅是信心的鼓勵,更是為未來財力穩定奠定基礎。“否則,今天吝于救助這些中小微企業,企業一旦倒閉,政府需要支付大量的失業金,還影響社會穩定,得不償失”。

“部分中小企業倒閉在所難免。”陳龍認為,政府現在應防止中小企業大批倒閉,進而對就業、民生和制造業發展造成較大沖擊。為此,需要“救一部分”和“拉一部分”。

“救一部分”,就是通過減免稅費和租金、實施信貸資金緊急救助等措施,使企業能夠活下來。這需要針對具體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面臨的不同的困境,分類施策,精準救助。“拉一部分”,則是通過擴大總需求,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以總需求的擴大將部分中小企業“拉出”困境。

 

陳龍認為,要想提升政策效果,首先政策出臺和落地的速度要快,快速救助可避免事后較高的處理和應對成本,行動越早,成本越低。其次,政策需要達到一定的力度。救助的資金規模以及其他救助政策的力度,必須與中國經濟規模、中小企業總體規模相匹配。如果量過小,猶如蜻蜓點水,效果必然不佳。

陳龍以信貸政策為例,要想達到“有力”的效果,需要解決好有錢可貸、銀行愿意貸的問題。僅靠給予金融機構稅收等支持,難以激發其放貸意愿。即便是祭出考核、行政指令等手段,也很難解決這一矛盾。為此,需要財政分擔救助中的壞賬壓力和金融風險。不能將救助后的壞賬壓力都甩給金融部門,否則,解決了一個問題,會引發另一個嚴重的問題。

此外,要保證政策效果,還要找好政策著力點和救助的對象,應主要定位于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潛力但又臨時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業。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防止“亂撒錢”和騙補行為。

但陳龍也認為,除了政府救助,中小微企業也要采取各種“自救”措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賀斌/文)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分享到:
返回
用心共創安全潔凈空間
創選寶首頁 | 防靜電橡膠墊 | 防靜電手指套 | 產品中心 | 解決方案 | 創選寶資訊 | 關于創選寶 | 網站地圖
版權所有 創選寶盤拓防靜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辦公地址:中國上海市松江區中德路218號3幢標準廠房 郵編:201600
全國免費熱線:400-606-9458 總機電話:021-51688743(轉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