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聞
[點擊量:3633][來源:創選寶防靜電專家(iziwu.cn)]
2020-06-22
在新趨勢下,王新奎認為中國接下來將會有一個較長的轉型階段,一方面是低端的供應鏈分工會逐步轉移出去,另一方面則是要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升級。
“一定要轉型做內銷,不然的話就是坐吃等死。”一家鞋類外貿企業老板對記者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外貿企業如履薄冰,這主要是因為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發生了改變。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的供應鏈正在縮短,區域化將成為全球化的新趨勢。對于中國的外貿企業來說,如何在新的體系里完成自我增值、找到自己的位置將是需要摸索的、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鍵。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何亞瓊上周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高端對話專題活動上表示:“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確實給全世界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但同時,多家跨國企業公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面臨的挑戰不少,但是全球化的供應鏈布局令他們化險為夷,在保障員工安全的情況紛紛滿血復工。他們認為,全球化的趨勢不會因為疫情而改變。
外貿企業“渡劫”
隨著全球供應鏈的縮短,外貿公司和代工企業在全球貿易中的角色會越來越小。因此,在這樣的趨勢下,外貿企業的日子備受煎熬。轉型做內銷是一個選擇,但這條路并不好走。
隨著國外復工復產,目前有復蘇的跡象,但也不能保證能就此恢復正常。為了幫助外貿企業清除庫存,當地政府為他們提供了兩種渠道:第一,入駐阿里巴巴國內站,免除一年阿里巴巴國內站的費用;第二,當地商務廳幫忙聯系MCN(Multi-Channel Network,直譯為多頻道網絡,這里指內容創作者服務機構)公司,在抖音、快手、淘寶等電商平臺直播帶貨,不用交坑位費。這兩種方式對外貿公司來說,都不是特別合適。于佳樹向記者解釋稱,“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尺碼不合適,鞋子碼段和配比都是按照出口來做的,如果賣內銷,報廢率將在40%左右;二是平臺傭金過高,不僅不能回本,還要賠錢。”
不過,于佳樹向記者表示,今年還是想轉型做內銷,做適合國內消費者的產品。“內銷周期短,資金輪轉快,市場接受度需要從零開始培養。最大的問題就是渠道問題,因為各個頭部資源都已被壟斷。”
前路困難重重,于佳樹卻向記者強調:“一定要嘗試,不然就是坐吃等死。明年外貿企業可能會更不景氣,因為客戶都會急著處理今年的庫存,對新品研發的意愿將下降。”
王新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外貿公司轉內銷很困難,內銷競爭十分激烈,不像做外貿時只要按時按量按單子完成就可以。”
不過,也有利好的方面——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成政珉向記者表示,過去十年,全球四分之一消費增長來自中國市場,而且目前中國的中產階層對消費仍有需求。
王新奎稱,中國的產業鏈格局也已發生變化。“過去因為國內市場不夠強大,收入低,所以只能利用勞動力去開拓國外市場。現在,國內市場很大,消費能力正在崛起,因此可以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擴大內需。何亞瓊表示,從需求層面看,政府一直在努力釋放消費潛力,落實擴大內需戰略,比如加快推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地開通4K超高清頻道、增加節目源,積極拓展線上線下新應用,激發潛在消費活力,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加快運轉。
全球化是不可逆的
受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在過去兩個月的不穩定性明顯上升。中國美國商會今年3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受疫情影響,16%的美國企業表示至少會將部分生產或供應鏈遷出中國,還有28%的美國企業將在采購方面進行類似調整。
不過,成政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 全球產業鏈的分工是在過去幾十年里通過宏觀、微觀的運作而形成的,短時間內大幅調整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有明確的商業邏輯。
麥肯錫在《快進中國: 新冠疫情如何加快五大經濟趨勢 》中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顯示,就在全球90%的國家/地區將在今年經歷GDP負增長時,中國經濟今年仍有望增長1.2%。因此,中國可能仍是全球重要的增長引擎,而中國為滿足內需而培育起來的廣泛供應鏈仍將繼續發揮作用。此外,很少有國家/地區擁有像中國這樣成熟且高度規模化的制造業生態系統。
歐萊雅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費博瑞對記者表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并不是建立在成本和規模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市場潛力、質量、創新和可持續韌性上。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的核心就是大家一起創新,一起創造。”
此外,多位跨國企業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全球化的供應鏈布局有利于企業對抗疫情,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逆的。
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對記者表示,此次疫情體現了跨國公司在各地布局產能的優勢。據陳玉東介紹,從3月下旬至5月,博世在全球多個國家的工廠停工,但此時中國開始慢慢復工復產,因此博世就調用全球資源來保證中國市場供應鏈的安全,以保證最終客戶的安全生產。
費博瑞表示,歐萊雅全球性的供應鏈證實了其效率高、反應速度快的優勢。“中國復工以后,我們通過其他地區的供應鏈為中國工廠提供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令歐萊雅中國工廠滿負荷復工,以保證市場的需求。之后,當疫情在全球暴發時,我們又通過中國當地的合作伙伴采購、運送物資去其他國家和地區。”
費博瑞還表示,在這次疫情中,既有全球化供應的規劃、又有本土化運行的供應鏈系統是非常有優勢的。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官和首席市場官喬健表示,全球化使聯想在疫情期間做了很好的平衡,減少了很多風險。“我們以企業的實踐證明了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大家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促進了全球的經濟。”
區域化或成新趨勢
盡管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但同時要注意的是,目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在上升,未來區域化發展將成為新趨勢。
王新奎對記者表示,過去二十年,全球供應鏈大量布局在中國,使得中國成為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也促使中國前二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從全球來看,全球價值鏈發展很不平衡,因為很多國家沒機會享受到全球化的紅利。此外,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造成了產業空洞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非常激烈的社會矛盾,使得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泛起。從根本上來講,這是對我們不利的。從長遠來講,現有的全球產業鏈布局、供應鏈布局和市場布局不利于我們的產業升級。”
王新奎認為, “我們在過去過度依賴國際大循環,因此產生了供應鏈安全問題。華為就是個供應鏈安全問題的典型例子。我們的糧食、能源同樣面臨供應鏈安全問題。未來不能過度依賴國際大循環。”
但是,王新奎也強調,不能搞封閉式的自主開發,需要采取政策措施來滿足企業對全球供應鏈暢通的需求。“化工、汽車、計算機、電子、機械和設備、電動機、運輸設備這幾個行業就一定需要全球供應鏈,不可能脫離全球供應鏈進行自力更生、全部自主開發。”
疫情暴發以來,盡管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存在不穩定性,但是區域間的貿易往來卻有所增多。中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與東盟進出口達1.7萬億元,同比增長4.2%,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其中,中國對東盟出口9366.2億元,增長2.8%;自東盟進口7598.6億元,增長6%,均高于同期中國外貿進出口整體增速。
王新奎對記者表示,全球供應鏈、價值鏈會朝著區域化、次區域化方向發展。“預計今后的供應鏈越來越收縮,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將在歐洲、北美、東亞、東盟等區域聚焦。北美供應鏈區域化將非常明顯,因為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的互補性非常強。次區域化如東盟、中日韓將成趨勢。”
成政珉也對記者表示,全球供應鏈的距離正在縮短。隨著需求增加、供應鏈逐漸成熟,跨國企業會在當地開設工廠,以滿足當地人的需求。“中國、印度等大市場本土需求躥升、供應鏈成熟,自產自銷的現象比較明顯,對貿易需求減少。這是符合商業邏輯的,但是這不代表去全球化的出現,而是全球化下半場的開始。”他認為,服務化、數字化和區域化將是全球化下半場的三大特點。
(來源:億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