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聞
[點擊量:2106][來源:創選寶防靜電專家(iziwu.cn)]
2020-11-11
或許是為了提高消費者的忠誠度和社交性,持續近20天的小游戲成了歷年雙11的標配,并且游戲的復雜度逐年升級。
以阿里的“養貓”小游戲為例,雖然游戲邏輯和去年的“蓋樓”如出一轍,復雜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瓜分20億紅包,用戶必須領取足夠多的“喵幣”,被迫在不同店鋪中花上15秒的時間瀏覽,被逼在淘寶、支付寶、飛豬、天貓等阿里系應用間來回跳轉,同時為了分更多紅包還要將口令發送給微信中的好友“求組隊”。
一番折騰下來,每天都要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在淘寶上,對于休閑時間原本就不那么寬裕的“打工人”而言,幾乎將所有的碎片化時間貢獻給了阿里。問題在于,阿里等電商平臺為何要將游戲玩法越來越復雜呢?
知乎上的一個觀點恰當的詮釋了個中緣由:有錢的捧個GMV,沒錢的捧個DAU。
每年雙11結束后,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都會象征性的秀肌肉,最有標志性的數字無疑就是GMV,而占領足夠多的時間恰恰是保障GMV增長的必要條件之一。要理解這個原理,無需可以引證某個心理學效應,我們身邊就不缺少類似的例子:當你揣著“看熱鬧”的心思走進直播間,結果卻成了打臉的“真香”現場。
同樣的道理,一旦你為了紅包參與到電商平臺的游戲里,為了游戲果實停留了足夠多的時間,平臺總有機會以折扣券、滿減等方式喚醒你的購物欲,最終為了“算計”商家在零點時把靈魂交給手機屏幕。
即便是遇到“消費欲望冷淡”的用戶,電商平臺照舊是最大的贏家。算一筆經濟賬的話:倘若一位用戶在游戲中分到了50元紅包,并最終用紅包狠狠薅了商家的羊毛,可平攤到長達20天的游戲周期,平均每天的收益不過2.5元,再分攤到不同APP上面,維系用戶活躍度的成本恐怕遠低于春晚紅包。
何況阿里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早就有言在先:“當淘寶在低線城市獲取新用戶后,同樣的用戶也能夠成為本地服務業務的用戶,而阿里獲取新客只花費了一次的營銷成本。”
時間就是金錢的口號,在雙11電商狂歡中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來源:億歐)